“三孔”古建队:为圣殿“把脉问诊”
晨曦穿透古柏,洒在孔庙奎文阁的雕甍上。有着37年工龄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孔令伟仰头审视梁枋斗拱,和身后五代匠人组成的“三孔”古建队一道为圣殿“把脉问诊”。这看似平常的晨间巡查,正是曲阜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体系的鲜活注脚。
“治未病”:岁修织就防护网
“老张,奎文阁(外廊)地砖裂了,带上家伙事,闭园后抢修!”日前,孔令伟巡查时敏锐捕捉到一块看似不起眼的地砖裂痕。酷暑高温逼近40度,他没有丝毫犹豫,立即召集人马进入“战备状态”。
待游客散尽,拆旧砖、铺新墁、精细处理面层、最后均匀涂抹两遍生桐油“钻生”……一块小小的地砖,修复流程一丝不苟,耗去整整三个小时,工作结束时已是星河低垂。
“雨季到了,外廊地砖渗水,会泡坏建筑基底,那时就得动‘大手术’了!”抹去额头的汗水,孔令伟长舒一口气。在他眼中,古建修缮如同医道,“治小病”、“防未病”,远比“医沉疴”更科学、更经济。
孔令伟所在的“三孔”古建队历经七十多年实践,摸索出了一套以固定班底为支撑的规范性岁修机制,这也是文物“最小干预”保护原则在曲阜的生动体现。
岁修,即每年按计划进行的周期性维修养护,核心在于预防——从小处着手,消除隐患,延长寿命,避免陷入“修了坏、坏了修”的怪圈。春季上房拔草“倒垄”,防草木撑裂瓦墙;秋季及时清扫落叶,阻积水侵蚀构件……这些看似细微的劳作,构筑起文物长治久安的基石。
以赛育匠:淬火砺出真功夫
7月6日,四川泸州,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——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收官。“三孔”古建队5人出征,4人载誉而归。其中,木作工匠江新乾再次力压群雄,闪耀赛场。
“大赛是磨刀石,逼着我们精益求精,练就真本事。”江新乾坦言,比个人技艺精进更欣慰的,是大赛点燃了社会对古建修缮技艺的热情。
曲阜,堪称古建技能大赛的先行者。早在2015年,曲阜就创新举办了首届古建职业技能大赛,初衷明确:以赛代练、以赛聚才、以赛扬名。
大赛的持续发酵,今年为这支传承五代、坚守七十余载的200人专业团队带来了3名“95后”新锐。22岁的杨子豪深受国潮兴起和文保报道的影响:“辛苦是真辛苦,但能从时间手里抢救文物,在精雕细琢中磨砺匠心,既非凡又帅气!”
入队后,杨子豪拜师江新乾,从零苦练木作基本功。江新乾的教学坚守手把手、传帮带的老传统——刮料找平、刺锯切割、凿孔修理,一步不落。
“制作工艺本身,就是文物承载的历史密码。”江新乾强调,“三孔”古建队恪守祖传技艺,严格依据《孔府档案》等史料修复建筑,“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,培养出技艺精湛、深谙文化的修复师,把守护的担子稳稳传下去!”
古艺新生:科研注入创新力
2020年7月,一场科研攻坚启动。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联合故宫博物院、东南大学、天津大学等机构,承担了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课题——《明清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科学认知与本体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》。其中,曲阜与东南大学担纲“明清官式建筑传统材料保护与材料改性研究”子课题,主攻石灰替代难题。
潜心试验,成果斐然。团队首创“隔、阻、缓、修”材料保护新策略,融合有机-无机复合、聚合物接枝与分子裁剪、纳米改性等尖端技术,成功研发出砖石灰和油画糊系列保护新材料。2021年,这些新材料在曲阜孔庙神庖院门屋面及院墙得到实际应用。
示范工程结束后,严格的监测(拍照、石灰试块强度测试、环境温湿度记录)随之展开,形成了详实的设计、施工方案及总结报告。2023年12月,整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功结项。权威专家验收意见明确:曲阜和故宫的示范应用效果显著,新材料在自然环境下一年无脱落、无变色粉化,性能指标完全达标。
科研创新,已成为“曲阜范式”的强劲引擎。为在恪守老技艺、老传统的前提下持续焕新保护路径,曲阜大力招才引智:2家国家级、1家省级文物科研基地,1家国家级文物建筑人才培训基地,8所名校教学实践基地相继扎根于此;李永革、王明亮、孔祥民(齐鲁大工匠)等大师工作室纷纷挂牌,搭建起高水平研究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。同时,积极提炼保护实践中的科技亮点,申报成立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区域中心……传统技艺+科研转化的可持续保护之路正越走越宽。
千年文脉,薪火相传。从岁修织就的防护网络,到以赛育匠淬炼的匠心队伍,再到古艺新生驱动的科研创新,当孔庙的晨钟再次响起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能工巧匠在梁枋间的精雕细琢,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虔诚守护。
(大众新闻记者 孟一 通讯员 张帅 徐宽)
转自:大众日报